我是羅禕,今年十九歲,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高中時畢業於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是校內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的一員。
從我有記憶以來,父母便時常帶著我與小我快七歲的弟弟一起在寒暑假期間至各國旅遊,也因此造就了我不怕生的性格。由於造訪的地點多半為英語系國家,因此使用英文和他人交流對我而言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除了遊歷名勝古蹟外,我也熱愛跟擁有不同文化與成長背景的孩童們交朋友,這樣開朗活潑的個性像是一份天生的贈與,使我在旅途中獲得了許多與各年齡層孩子們玩耍的珍貴記憶。這些在臺灣以外地區留下的難忘回憶不但豐富了我的視野,也使我練就可以流利英語跟陌生人溝通、交朋友的能力,結合熱愛分享生活與外向個性,我甚愛和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訴說校園生活與趣味日常,讓生活累積的點滴化為茁壯人際友誼的養分,同時持續以聽眾的身分了解在國外生活之樣態,並由此建構出了我想在大學期間以一己之力申請在國外獨自生活機會的夢想。
求學期間,我曾付出許多心力,就是為能有朝一日實現對自己的期許,在建構足以獨當一面的能力之餘也透過所學,在國內外發揮個人影響力。故將著重四個面向,分別是:
一、於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修習行銷傳播技能,並實際投入活動籌畫以挑戰自我
二、通過面試擔任臺大禮賓學生並踴躍參與相關國際事務,不放過每個能開拓自己視野的機會
三、積極參與校內外中英文即席演說比賽與英語辯論社,培養表達、臨場反應與思辯能力
四、在精進自己之餘亦重視社會參與,擔任發起者關心偏遠地區弱勢族群的權益
以下用上述主題分類介紹在升大二前,我累積的個人榮譽事蹟及參與過的特殊活動經驗。
於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修習行銷傳播技能,並實際投入活動籌畫以挑戰自我
升上大一後,因著對傳播行銷相關領域的興趣,我曾報名參與過許多相關活動,如校內所辦理的「周」及杜鵑花節籌辦、經面試錄取成為青年國會立法院會議宣傳部的一員,並且於日常休閒時間進行個人 Instagram 帳號經營等。
首先介紹大學校內獨有的「周」的工作內容,在「周」裡面,我所負責的是「為活動宣傳以拿到來自學校外廠商贊助」的「公關組負責人」。為了能夠保持活動的順暢營運(不用擔心經費不足等問題)以及知名度的提高,我們首先創立系上周的 Instagram 帳號以擴大同學們對於活動的了解,同時作為非籌辦之校內外人士與籌辦者溝通的平臺。接著便是對外接洽的部分,除了以最基本的電訪方式尋問贊助意願外,我們也在各大交流版與街頭進行宣傳,並用「周」所販賣的文創商品或幫忙打廣告等方式作為贊助回饋,最後不但活動本身獲得廣大迴響,也拉到了比歷屆系上活動數量都還要豐富的贊助資源,給了我在相關領域中持續努力的大大信心。除此之外,我也參與了由臺灣大學主辦、各系系學會所籌辦的年度盛會 —— 杜鵑花學系博覽會。此次活動雖然我並無擔任組長之職位(因重要幹部會由大二學長姊負責),卻也為行政組的文宣傳達及相關業務工作中認真付出了我微薄的心力,看著整場活動由無至有、展場的配置從空無一物到四處皆整齊地排放好精美的文宣品,內心實在有股說不出的歡愉感。
而「青年國會立法院會議」則是由一群致力於讓國高中生們能「深入了解立法院運作」及「國內議題與法案」的青年學子所組成。有鑑於發覺現代社會青年對於政治參與度的降低,我加入此組織,以「提升我國青年對當前社會問題的思辨及關心力」為夢想,想漸進地用貢獻所長來改變當前社會風氣,結合個人興趣與所學專長,在大一下學期時成為了會內宣傳部的一員,至今創造出了不下十組文案配圖與宣傳文字內容。曾有人在我一加入這個組織時便問我,會不會害怕被貼上社會青年的標籤?但面對我所觀察到的狀況,我更傾向於將政治作為「能夠改善生活品質」的快速方法,跳脫政黨間的糾葛,我很單純的希望把我所擁有的能力貢獻,以其為我參與社會、關懷環境的一個手段。我想,只要我的作為能感動那麼一位,或者讓他們想起身為這國家一分子的義務 —— 共同讓大家的日常變更好,我覺得我便算是發揮了這個職位的一份重要價值,因此昂首在我所選擇的道路上繼續邁步走著,直至現今。
最後是我基於愛好所經營的 Instagram 帳號,目前我所有在使用的帳號有四個,分別是:
(1)最初一開始所創立的帳號/作為大帳以及以限時動態形式分享居多。
(2)第二帳號/由於大帳不希望版面混亂的關係,而主要將日常生活中想分享的照片移至此處。
(3)分享我喜歡英文歌曲的帳號/此帳號以簡約風格分享歌詞為主,圖片部分使用奶茶色標明歌名,而貼文內容則是分享我喜歡的一段歌詞還有創作歌手姓名。
(4)翻唱歌曲帳號/因為對於演唱、作詞和翻唱的熱愛,因此自小我除了喜歡編詞寫曲(所創作的歌曲曾被選為當年度校畢業歌),也熱愛挑選容易琅琅上口或歌詞富有意境的歌曲進行翻唱,故將所有歷年曾翻唱的作品上傳至此處與好友分享。日月累積下來,除了原本就喜歡聽我唱歌的朋友有追蹤之外,也多出許多不認識的陌生人前來拜訪,因而鼓舞我進行更多元風格的曲風嘗試。
對於我而言,我除將這些帳號做為個人經營的管道外,也將其當成抒發心情和壓力的良方。因此無論日子再久,我確信我將繼續創作下去,並預計在未來的日子中嘗試於營運過程融合所學,在提高觸及率的同時,也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無論如何,我想先照顧最純粹的真我。
積極參與校內外中英文即席演說比賽與英語辯論社,培養表達、臨場反應與思辯能力
自國小開始,我便積極參與校內外寫作、演說、朗讀及說故事比賽。除訓練表達與臨場反應能力外,我享受與各項國際議題思想衝撞的過程,更因此培養出良好的資料蒐集、文本分析與邏輯演辯思維。
升上高中後,我勇於挑戰自我,嘗試於每周的固定時間內讓自己暴露在需長期流利使用英語的環境裡,如接觸英語辯論與投身模擬聯合國世界會議;並認真學習,在高二上時通過 GEPT 全民英檢中高級,接著於高三考取新多益考試金色證書,大二上參與由教育部所辦理的培力英語能力檢定測驗獲得程度為 B2+ 的精熟肯定,希望藉此鍛鍊英語口說與外語思維能力,以在多元發展的未來中立足國際。
身為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的一員,我重視母語技能的發展,且因著對於穩健臺風的出色掌控,我曾連兩年被師長指定為畢業典禮的在校生與畢業生致詞代表,亦於高一方入學那年脫穎而出,被資優班學姊的指導老師選為本班年度盛會「友校間專題論文發表典禮」的活動主持人。
論及個人競賽參與的部分,我曾在中學生小論文與閱讀心得比賽的舞臺上獲得兩次全國特優,也多次以「中山女高演說選手代表」的身分參與市級比賽、為校爭光。這些求學過程中的歷練經歲月鑄鑿而日漸閃耀,如為美味的蛋糕塗上糖霜般,一層一層,最終造就成了今日性格積極而願為夢想不斷努力的我。
通過面試擔任臺大禮賓學生並踴躍參與相關國際事務,不放過每個能開拓自己視野的機會
高一時期,我曾通過校內英語面試選拔,成功錄取中山女高圖書館的國際組成員。在繁忙的業務中,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代表校內學生,負責與來自他國的友校師生互動交流。儘管三年來疫情肆虐,減少了許多原先已規劃好的參訪行程,卻也因此而讓眾人更加珍惜每次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子們相處的機會。在眾多接訪安排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當屬與日本住吉高校同齡朋友遊歷臺北。不同於以往的接待習慣,因為與姊妹校的深厚交情,老師特別開放這次行程內容由每個小組成員自行安排,也就是除了最後審查階段外,師長們基本不限制學生們發揮對於想去景點的想像力。經由和同伴們的一陣討論後,我們決意前往臺北最著名的夜市之一—— 寧夏夜市,來場結合美食及庶民特色的文化之旅。
在那短暫相處的三小時中,我們不但與彼此分享了日常生活有趣的點滴,更交換了一些身為學生對自己國家升學體制的看法。這真是難能可貴的緣分,畢竟對我而言,除了出國遊訪外,我實在少有能與日本朋友一對一對話的機會,更別說是年紀相仿的同學。除了驚訝於他流利如母語般的英文能力外,雖與我有相同年歲,卻能「擁有如大人之成熟見解與問題處理能力」這性格,更是在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發掘了己身的不足。「相互切磋」,我想這便是為什麼自此次交流後,我會無可自拔般的愛上了這樣類型的活動。因此大學時期,我主動報名參加臺灣大學禮賓學生計畫,在嚴格與艱辛的層層篩選中脫穎而出,以意志力熱血的過關斬將,最終成為了禮賓學生的一員。
禮賓學生的身分就像代表臺灣大學的校園大使,平時主要工作有:協助校內重大國際(如簽約、姊妹校締結等)會議、為國外旅臺學者介紹臺灣與進行校內多語言歷史及特殊建築導覽等,不但內容豐富,且光是圓滿完成每一次任務,本身便充滿了困難與挑戰性,除了得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外,更必須依照賓客國家風情與文化特性事先量身準備好每個訪團的參訪行程。但即使過程辛苦,在每趟禮賓的旅程中,我相對也是接收寶貴經驗並從中茁壯自我的獲益者,同時亦收穫了一群能夠共患難、彼此扶持的好夥伴。我們一同學習、成長,在一次次的任務洗禮中逐漸了解自我,我覺得這是在大學時期我送給熱愛挑戰的自己一份最為貴重的禮物 —— 不再設限自己。當我終於離開了舒適圈,對於「犯錯與否」的恐懼也就慢慢的下降,並使我得以清楚地激發出內在的潛能,這是難能可貴的,在允許試錯的年紀放手一搏,我想大概是擔任禮賓學生近一年以來所學到的最大收穫。
除了禮賓學生外,因著「永遠對現狀感到不知足」的好動個性,我也在大一的短短一年中報名了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學生活動,如結合來自世界各地青年,以工作坊、講座與報告討論形式探討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的 2023 Global Youth Convention 活動;或著是能夠以臺大學生身分前往史丹佛大學進行為期一個月暑期交流活動的 IDEAS program;又或者是與來自山東及香港、澳門地區的學子一同籌辦的兩岸三地文學營等。因為純粹的喜愛,我積極申請參與、不放過任何能拓展視野的寶貴機會,並在一次次的思想火花碰撞中找尋自我,藉由同伴及眾文化的薰陶,我想描繪出青春最為真實的樣態。
在精進自己之餘亦重視社會參與,擔任發起者關心偏遠地區弱勢族群的權益
生在被父母滿滿的愛所包圍的家庭,我曾天真的視一切為理所當然,並以為每位與我同齡的孩子也都理應過著如此幸福的生活。這樣的想法一路維持到了高一,當我成為偏鄉服務學習的主辦人,和居住在山區的孩子們接觸後,我才知道原來在我們看不見的社會角落裡,真實存在著會擔心隔天的三餐而父母又長期不在家的孩子。種種事件,在這為其不長的服務學習活動中顛覆著我對自己生活的想法,從而明白就算力量再小,憑著雙能做事的手,我還是能為這社會做出一些正向的微小改變。
自那天開始,我不再自私的只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反而積極的開始投入更多類似的公益活動,如:前往十份公共托老中心擔任長照服務志工、在課餘時間於網路上協助社團法人臺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進行特殊書籍校正、參與教育部偏遠地區國際學伴計畫以重回偏鄉,教導資源匱乏地區的孩子們英文口說等。儘管種種將自身完全置入社會的作為曾一度因過於黑暗而使我消沉了一陣,不過藉著「施比受更有福」的信念,我成功拋開那些不贊同甚至看低我的言語,以「手心向下」的態度繼續踏實前進。畢竟我想,如果每個人都以「就算少一個我也沒差」的心態度日,那麼那些願意主動的一群便也會自此消失,這才是真正最為絕望的情況。在那天來臨之前,就算所面對的現狀是如何令人灰心,但只要背對陰影就不會找不到光。因此雖然在升上大學後,原先空閒的時光越來越少,但我還是願意主動付出所能給予的,就像那句我曾聽過的一句話:「縱然是再黯淡的金飾,撫去灰塵,它還是能獨自閃耀。」
身為一位就讀著許多人眼中所認為極為優秀學校的學子,我明白,就算再如何解釋,仍然是只有我能懂得自己的不足與匱乏。因此秉著虛心,我希望在一次次的爭取中磨礪自我,並於每一次往下一階階梯邁步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就算遠方道途險阻,憑藉過人的挑戰心與努力的人格特質,我期待能大聲在世界舞臺上驕傲喊出自己名字的一天。
「我是羅禕,我想藉自己的力量,航行到更明亮的遠方。」